大方广佛三身具,境号华严普贤住。
三千净土毛孔吞,百亿化身尘刹赴。
底事眉山迹偏显,端由象法时将暮。
三乘不起正信心,一线顿开方便路。
将欲神变惊凡目,故敛光芒归窘步。
示现虽同人异见,开遮未判谁无惧。
臂力遥擎妙喜来,顶光近摄清凉互。
我来亲睹未曾有,方审传闻元不误。
阳春正值风日好,阴雨不逢雷雹怒。
入梦惟忧神鬼知,乘危暗有龙天护。
招提问路方上征,世界当空已先布。
千林寂历鸟声少,万岭奔腾云气聚。
高峰初到甫休歇,圆相俄惊成指顾。
一壶恍入物外天,五里知非世间雾。
感通咫尺捷影响,变灭须臾嗟电露。
公居福地宝岩对,身享耆年仙籍附。
两禁高辞法从班,一灯久续禅宗炷。
正始馀风独后凋,建安逸驾争先骛。
忽聆酬唱便随喜,要与见闻俱得度。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大方广佛三身具,境号华严普贤住。
    (大千世界)的广阔无垠,佛的三个化身——法身、报身、应身为众生带来光明和智慧。

  2. 三千净土毛孔吞,百亿化身尘刹赴。
    (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佛的化身所覆盖。每个众生都是佛的化身,都在奔赴各自的修行之道。

  3. 底事眉山迹偏显,端由象法时将暮。
    (佛陀的)遗迹为何在此时显得格外突出?这是因为象教(即密宗)的时代已经临近尾声。

  4. 三乘不起正信心,一线顿开方便路。
    对于不同的修行途径,佛教没有强制要求必须遵循特定的路线,而是提供了一种方便的途径。

  5. 将欲神变惊凡目,故敛光芒归窘步。
    当佛显现神通时,其变化之大足以让人震惊。然而,为了不让众生迷失方向,佛又收敛了光芒,回归于平凡的步伐。

  6. 示现虽同人异见,开遮未判谁无惧。
    虽然佛像的展现形式相同,但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无需害怕自己的理解与佛的不同。

  7. 臂力遥擎妙喜来,顶光近摄清凉互。
    我(释迦牟尼)用我的手臂举起了妙喜之果(菩提),并摄取了清凉之气。

  8. 我来亲睹未曾有,方审传闻元不误。
    我有幸亲眼目睹这一切,之前听到的传说并非虚假。

  9. 阳春正值风日好,阴雨不逢雷雹怒。
    春天正是阳光明媚的日子,即使遇到阴雨天气也不会出现雷暴和冰雹等恶劣天气。

  10. 入梦惟忧神鬼知,乘危暗有龙天护。
    进入梦境时,我们可能只是担心鬼神的侵扰,而在旅途中,则有龙王和天神的保护。

  11. 招提问路方上征,世界当空已先布。
    当你提出问题时,佛陀已经在前方指引你的道路。整个宇宙都在佛陀的智慧之下运行。

  12. 千林寂历鸟声少,万岭奔腾云气聚。
    森林中静寂得只有鸟儿的声音,而山脉之间却有云雾聚集。

  13. 高峰初到甫休歇,圆相俄惊成指顾。
    当山峰刚到达山顶时,人们会暂时停下来休息,而当佛的圆满形象突然显现时,人们会感到惊叹不已。

  14. 一壶恍入物外天,五里知非世间雾。
    仿佛置身于物外天界,即使是五里的距离也感觉不到是现实世界中的雾气。

  15. 感通咫尺捷影响,变灭须臾嗟电露。
    感应的力量就在咫尺之间,瞬间就能影响到整个世界。即使是短暂的变化和消逝,也能被形容为电光一闪。

  16. 公居福地宝岩对,身享耆年仙籍附。
    你居住在一个充满福气的岩石之地,并且拥有长寿和仙人的身份。

  17. 两禁高辞法从班,一灯久续禅宗炷。
    在两重禁地中,你能够高超地运用佛法,并且一直延续着禅宗的传承。

  18. 正始馀风独后凋,建安逸驾争先骛。
    在佛法的早期阶段,你已经独自超越了其他修法,现在却开始追求安逸的生活,与其他修法者竞争。

  19. 忽聆酬唱便随喜,要与见闻俱得度。
    当我听到你的赞美之声时,我非常高兴并愿意接受你的教诲。我也希望你能够通过我的言教和身教获得佛法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和修行过程,以及他在众生心中的影响力。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将佛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感受到了佛的伟大和慈悲。同时,诗中也传达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