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中兴颂碑

蜀日既衰洛日亡,前星灵武腾光芒。
元功百战两京复,万里阿瞒归故乡。
干戈纷纷遍四海,浯碑已立湘江旁。
太师艰难喜粗定,作此大字龙鸾翔。
纸摹缣拓四百载,家家传宝逾琳琅。
唐文中世未变古,燕许偶俪为班扬。
次山之文可也简,此颂未追周鲁商。
禄山滔天等穷浇,春秋之法诛无将。
骋兵二字斥边将,此语岂足惩奸强。
末篇三章颇辞费,笔力不复能铿锵。
磨崖勒铭亦何有,反复自赞乃尔详。
向来各人过许与,举世附和无雌黄。
淮西仆碑无墨客,惜哉不得逢钟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浯溪中兴颂碑》是由宋代诗人王之望所创作的诗词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献的内容和背景:

  1. 文本内容
  • 创作背景:《浯溪中兴颂碑》是宋代诗人王之望所作,此诗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元结定稿后不久。元结因喜爱浯溪的山水胜景,选择将其命名为“浯溪”。在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微,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国家中兴而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 艺术特色:王之望的诗歌语言简练古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浯溪中兴颂碑》以其雄浑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内涵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文字不仅高简古雅,而且富有哲理,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忠义精神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 历史评价:历代学者对《浯溪中兴颂碑》都有高度评价。它被誉为得雅颂之遗韵的雄文,更是元结的得意之作。同时,它也是研究唐代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价值。
  1. 历史意义
  • 文学地位:《浯溪中兴颂碑》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视为宋代诗歌的典范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 文化传承:该文献不仅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还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研究《浯溪中兴颂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
  1. 艺术鉴赏
  • 书法欣赏:作为颜真卿的作品,《浯溪中兴颂碑》本身也是一门艺术。颜真卿的楷书线条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唐代书法的风格特征,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意境分析:王之望的诗歌通过对国家兴衰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和美好愿景。这种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浯溪中兴颂碑》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的艺术作品。

《浯溪中兴颂碑》不仅是宋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厚的历史价值、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深入探讨和研究《浯溪中兴颂碑》不仅是一次审美的体验,更是一次对中华文化深刻理解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