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蕺 其二

陟彼越山,言采其茗。
我思古人,中心炳炳。
维国有耻,夕弗遑瞑。
焦心以思,沼吴之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蕺(其二)》是明代诗人沈守正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沈守正,浙江钱塘人,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官都察院司务。工画,擅诗文。他的诗作多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文学风格:沈守正的诗歌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 作品原文
  • 步兵偶尔忆山林:这句以典故引入,暗指诗人偶一为之的思乡之情,如同古代的步兵将军,虽身在尘世,心却常怀山林。
  • 尚自风流说到今:表达诗人对过去文人风流倜傥的生活态度的怀念,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至今仍然值得称道的观点。
  • 不知千里如何味:表达了一种距离感和对远方事物的好奇或疑惑,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家乡是否依旧保持着那种风味。
  • 直待鲈鱼江水深:借用古人“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自己对于故乡深深的思念,只有等到自己像范蠡一样退隐江湖,方能品尝到真正的家乡味道。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多次使用了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越山”、“吴境”、“沼吴之境”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诗歌的主题——对家乡的怀念和思念。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过去文人生活态度的情感怀念,以及对当前生活的感慨。
  1. 文化意义
  • 历史传承: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的文化心态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他们在面对现实社会时的态度和选择。
  • 审美情趣: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采蕺(其二)》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明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对于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