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二首 其一

山泉堕清陂,陂月临静路。
惜哉此佳境,独赏无与晤。
埭口哆陂阴,要予水西去。
呼僮拥草垡,复使东南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夜二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的一首七言律诗,其创作灵感源自于作者与门人的聚会。这首诗通过描写中秋夜的月色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良知的坚信不移及对弟子的期望。以下是对《月夜二首》的介绍:

  1. 创作背景:《月夜二首》的创作时间是在王守仁与其弟子们共度中秋之际。王守仁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改革派政治家。他提倡“心即理”的哲学思想,主张以个人修养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这样一个充满文人墨客的中秋之夜,王守仁借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2. 诗歌内容:《月夜二首》中的“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描绘了中秋时节的明月高悬,云雾逐渐散去,展现了一个清新明朗的自然景观。而“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则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信念坚定不移的态度,即使在外界干扰之下,依然能够坚持自我,不失本心。这两联不仅描绘了中秋夜晚的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真理和自我认知的坚持。

  3. 艺术特色:《月夜二首》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优美流畅,情感饱满而不失哲理。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须臾浊雾随风散”,不仅形容了天气的变化,也隐喻了人生中许多看似困难的事物终将过去。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月夜二首》不仅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意的文学作品。王守仁通过对月亮、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描述,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