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亭

朝寻东郭来,西路历荐亭。
众山若怨思,惨澹长眉青。
迸水泣幽咽,复如语丁宁。
岂予久忘之,而欲我小停。
歇鞍松柏间,坐起俯轩棂。
秋日幸未暮,奈何雨冥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荐亭》是宋朝王安石的作品。下面是对《荐亭》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提倡变法,主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 历史背景:王安石生活在宋朝的变革时期,面对国家财政困境和官僚体系的腐败,他积极倡导改革,希望通过政治和经济上的革新来振兴国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个人理想主义的色彩。
  • 作品创作时间:据记载,《荐亭》作于熙宁二年至五年之间,这一时期王安石正处于其政治生涯的高峰期,致力于推行一系列变法措施。
  1. 作品原文及其翻译
  • 原文:朝寻东郭来,西路历荐亭。众山若怨思,惨澹长眉青。迸水泣幽咽,复如语丁宁。岂予久忘之,而欲我小停。歇鞍松柏间,坐起俯轩棂。秋日幸未暮,奈何雨冥冥。
  • 译文:早晨从东边的村落过来,走过西边的荐亭。群山似乎在抱怨,颜色显得阴沉,长长的眉毛像秋天的颜色一样暗淡。奔流的水声低沉而悲伤,仿佛在诉说着什么。难道我已经忘记了它们吗?但我想在这里稍作停留。我在松柏之间歇息下马,起身后俯视着窗外。秋天还未到黄昏的时候,却为何下起了小雨?
  • 赏析:王安石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来表达他对自然的感慨和对人事的忧虑。通过对山川和流水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诗中的“惨澹长眉青”形容山峰的颜色,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而“迸水泣幽咽,复如语丁宁”则表现了水流的哀伤和不舍。整首诗情感细腻且深沉,透露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留恋以及对当下环境的无奈。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上。王安石通过对山水的拟人化处理,赋予它们以情感和思想,使得自然景观不再仅仅是静态的,而是有了情感的流动和生命的表达。
  • 主题意义:诗中不仅展示了王安石对自然景观的敏感和热爱,也反映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无法长久的哀叹。
  1. 写作背景与影响
  • 社会影响:《荐亭》不仅是王安石个人创作的体现,也是他政治理念和思想情感的传达。它在当时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人们了解王安石思想和情感的重要窗口。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考,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价值。
  • 文化影响: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宋诗的一个重要代表。它的创作不仅展现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也为宋代诗歌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它也启发了后来的许多诗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看出《荐亭》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王安石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欣赏这首诗不仅能领略到作者的艺术成就,也能深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路历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