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驱九州逃,知力起经纶。
重利诱众策,颇知聚秦民。
颓然此四老,上友千载魂。
采芝商山中,一视汉与秦。
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
道德虽避世,馀风回至尊。
嫡孽一朝正,留侯果知言。
出处但有礼,废兴岂所存。
四皓二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四皓二首·其二》是宋代王安石的作品,描绘了四位古代贤人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四皓”是指秦末汉初四位隐居山林的贤士: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和绮里季。他们被称为“四皓”,因为他们都是商山四皓,这四位贤人在秦朝末期辅佐太子,但最终未能阻止秦朝的灭亡。
诗中的“秦驱九州逃,知力起经纶”意味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意图建立长久的统治。而“重利诱众策,颇知聚秦民”则可能指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吸引人才,并聚集了大量的秦朝人民。
诗中还提到了“颓然此四老,上友千载魂”,这表明四位贤人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后人尊敬和怀念。“采芝商山中,一视汉与秦”则可能表达了他们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不同朝代兴衰的评述,认为无论汉朝还是秦朝,都有其兴盛与衰败的时刻。
“道德虽避世,馀风回至尊”可能意味着尽管这些人物选择远离世俗的权力争斗,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智慧影响深远,能够启发后世君主。
王安石的《四皓二首·其二》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更是对古代贤人的赞颂,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人性和政治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