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争惜赏春葩,尽日无辞到月华。
金谷正宜开锦帐,曲江翻想映毡车。
侠卿酝藉歌飞雪,游女娉婷脸夺花。
更咏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和踏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春日踏青》是宋代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其诗风豪放而不失细腻,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原文展示: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路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主题分析:《和春日踏青》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一场盛大的郊游盛况。诗人通过对人们倾城出郊、歌舞宴乐的热闹场景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节日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诗中也通过描述道人遮道、卖符的场景,展现了古代民间信仰和迷信活动的侧面。这种写法不仅增添了诗的生动性,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
《和春日踏青》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和节日氛围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