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上论功使节临,奏书倾动士人林。
沙墀通籍沾新宠,泽国鸣弦试好音。
郭畔黄芦宜日晚,水边红橘与秋深。
君才八九吞云梦,应笑离骚向此吟。
送吴殿中知景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吴殿中知景陵》是宋代诗人王安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王安礼,字和甫,是宋抚州临川人,与王安石是兄弟,他于仁宗嘉祐六年进士及第,累官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作诗涉及新法下狱时,无人敢救,唯安礼从容为神宗言之,苏轼得以获救。王安礼进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决断滞讼,勤于政事,辽使知而叹息夸异。官终知太原府,有《王魏公集》流传。
诗歌原文:柘上论功使节临,奏书倾动士人林。沙墀通籍沾新宠,泽国鸣弦试好音。郭畔黄芦宜日晚,水边红橘与秋深。君才八九吞云梦,应笑离骚向此吟。
诗歌赏析:《送吴殿中知景陵》是王安礼在宋神宗元丰二年所作的七言律诗。诗中“柘上论功使节临,奏书倾动士人林”展现了王安礼作为朝廷使者的身份及其所传达的重要信息;“沙墀通籍沾新宠,泽国鸣弦试好音”则描绘了他在京城中的得势与受到的赏识;“郭畔黄芦宜日晚,水边红橘与秋深”,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王安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王安礼作为官员,需要频繁地出入宫廷,处理政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送吴殿中知景陵》不仅是王安礼个人仕途的一个记录,也是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诗中通过对吴殿中(可能是指当时的某位重要官员)的描写,展现了北宋时期官场的某种常态和氛围。
《送吴殿中知景陵》不仅是王安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侧面,也是研究北宋时期文化和政治的一个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以及文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