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矼步清空,洞户抚巀嶭。
何年出水龙,张口见齿舌。
相传此得名,灵骨蜕如雪。
岂其风霆化,诘曲馀故穴。
想当夜半归,九锁一时掣。
九锁山十咏 其四 龙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锁山十咏其四龙洞》是宋代诗人邓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述老龙山的隐逸与出世,以及风云变幻对农田的影响和神仙的地位,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诗歌原文如下:
苍山下孱颜,中有神龙栖。
神龙眇何许,一水涵清溪。
深藏岩壑古,迥破风烟低。
当其未蜕时,幽隐漫尘泥。
既蜕头角成,霄汉参云霓。
回顾昔所蟠,陈迹亦已迷。
况我后来人,危磴重攀跻。
诗歌以苍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处隐秘的场所——龙洞。这里的龙不是神话传说中能呼风唤雨的神龙,而是实际存在的龙,它们栖息于深不可测的洞穴之中。诗中还提到,龙尚未完全显露出来时,周围环境显得幽暗,仿佛被尘埃所覆盖。而一旦龙显现其真身,便能凌空而起,与云端相接。这不仅仅是对龙形象的描写,更是一种寓意深远的象征。
诗歌继续描述了龙洞周边的自然景观。龙在未完全显现之前,隐藏于深不见底的岩石之中;而当它们完全展现身形,则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空相连。这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龙的形象在这里既是神秘而又真实存在的,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和美丽。
诗歌转向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感慨。诗人感叹,即使是后来的人,也要面对重重困难,攀爬险峻的山路。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自然的雄伟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路途的深刻思考。这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九锁山十咏其四龙洞》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
《九锁山十咏其四龙洞》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龙的形象描绘和对自然景观的刻画,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