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碧鸡园六咏 其二 钝庵

俗子如锥利,达士如椎钝。
乘除付造物,多智反自困。
君看庵中翁,漫浪出方寸。
卧听松声老,行触兰芳嫩。
谋身固未快,事过了无恨。
今人岂办此,劝翁慎勿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氏碧鸡园六咏·钝庵》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王灼的一首诗,其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该诗的分析:

  1. 内容概述
  • 首句“俗子如锥利”,以俗世之人比作锐利的锥子,形象地描绘了世俗之人的锋利和尖锐。
  • 下一句“达士如椎钝”,则用“达士”比喻为钝器的锤子,暗示了智慧和才能有时反而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
  1. 主题探讨
  • 这首诗通过对比“俗子”与“达士”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俗世之人追求功利、锋芒毕露,而达士则显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迟钝。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达士的同情,他们认为多智反自困,意味着过于聪明的人反而难以摆脱困境,这与他们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1. 象征意义
  • “钝庵”作为整首诗的象征,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对超脱物外的向往。钝庵中的老者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深藏不露,这种生活态度与达士的形象相辅相成。
  • 诗中还隐含着对智者的质疑,即智者也可能陷入困境,这与现实中许多看似高智的人物所面临的困境相符合。
  1. 艺术手法
  • 诗歌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对俗世与达士生活状态的直观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 诗中的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1. 文化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宋代时期,科举制度盛行,士人群体中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人物,他们往往面临着名利的双重压力。
  •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灼通过《王氏碧鸡园六咏·钝庵》,对当时社会的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反思,表达了对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的追求。
  1. 历史影响
  • 《王氏碧鸡园六咏·钝庵》在历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人生哲学的探索,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
  • 该诗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后世文人借鉴和学习的典范。
  1. 现代价值
  • 虽然《王氏碧鸡园六咏·钝庵》创作于古代,但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仍然具有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惑,需要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求启示和解答。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现代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王氏碧鸡园六咏·钝庵》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艺术特色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深入体会到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于超然物外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