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蒲圻二首 其二

北走莼塘路,从公敢惮行。
凄凉当短日,寂寞过荒城。
薄禄非吾愿,尘缘窘此生。
丘园如可乐,何必问功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蒲圻二首是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的作品,共二十首。这两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蒲圻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来看看《再如蒲圻二首》的第一首:

春日游蒲圻,江花照眼明。
野人无俗念,山鸟自为声。
竹影摇清夜,松风送暖晴。
何须问归路,处处有桃源。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里在蒲圻的游玩经历。诗人看到了美丽的江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诗中还提到了“野人无俗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态度,认为自然不需要被打扰,只有静静地欣赏才是最美的。另外,诗中的“山鸟自为声”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认为自然界的声音是最美妙的。最后一句“何须问归路,处处有桃源”则是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他认为只要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接下来是第二首:

碧水静如练,绿阴深似庭。
幽禽相与语,芳草独行行。
石壁流泉落,松门昼未扃。
何须寻旧隐,此景即吾生。

这首诗描写的是蒲圻的景色。诗人通过观察发现这里的水非常清澈,绿树成荫,鸟儿在树林中欢快地交流,而草地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独地行走,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诗人还发现了石头上的泉水,以及松树上的门半开着,都给这个场景增添了更多的生机。最后一句“何须寻旧隐,此景即吾生”是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他认为只要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就足以让人感到满足,不必去寻找那些已经失去的过去。

这两首诗都是李攀龙在蒲圻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景色、表达情感,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