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保挽诗 其二

昭代多诸老,惟公有典刑。
上方思旧弼,天亦畀脩龄。
竟委元成笏,俄传有道铭。
只期麟阁上,遗像拜丹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少保挽诗 其二》是宋朝诗人王炎的作品,全诗如下:昭代多诸老,惟公有典刑。上方思旧弼,天亦畀脩龄。竟委元成笏,俄传有道铭。只期麟阁上,遗像拜丹青。 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李少保高尚品质的赞赏和对其逝去的哀悼。下面是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宋·王炎,字文叔,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 作品时代:该诗作于宋仁宗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典范的追求和对政治清明的期望。
  1. 诗歌内容分析
  • 首句解析:“昭代多诸老,惟公有典刑”表达了对李少保作为一代贤臣的赞美与推崇,意味着在那个时代中,能够拥有如此高尚品德的人并不多见。
  • 第二句解析:“上方思旧弼,天亦畀脩龄”则揭示了李少保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其被赋予的高年长寿。这句话体现了对李少保忠诚与智慧的认可,也寄托了人们对他美好未来的期望。
  • 第三和第四句解析:“竟委元成笏,俄传有道铭”描绘了李少保晚年仍保持清高之志,其一生清廉正直的形象得以凸显。同时,“只期麟阁上,遗像拜丹青”则表现了人们对李少保的敬仰之情,以及希望他在历史长河中永远被铭记的愿望。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思想内涵:该诗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道德修养、重视德行的社会风气,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 艺术特色:王炎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整首诗充满了力度与美感,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1. 现代应用与启示
  • 教育意义:通过对《李少保挽诗 其二》的学习,现代人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道德品质的公民的启示。
  • 历史研究价值:此诗为理解宋仁宗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视角,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少保挽诗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李少保深切哀悼的诗歌,也是一部充满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化底蕴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追求,同时也能体会到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表达人类情感和思考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