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平仲二首 其二

穷达皆昨梦,死生同一波。
幻身非我有,薄俗奈渠何。
霜树柯茎少,江湖洲渚多。
老来不禁泪,未忍过怀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平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质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李平仲去世的哀悼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王质,字华卿,太原祁人,五代祖通,字仲淹,隋末大儒,号文中子。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诗篇原文
    穷达皆昨梦,死生同一波。
    幻身非我有,薄俗奈渠何。
    霜树柯茎少,江湖洲渚多。
    老来不禁泪,未忍过怀坡。
  • 诗歌翻译:人生的得与失如同梦中的梦幻,生死也似乎只是同一波浪中的起伏。我的身体并非由我拥有,而世俗的人们又怎能理解我呢?看着萧瑟的树木和稀少的枝条,我感叹着生活的艰辛和多难。在生命的长河中,我已渐渐变得坚强,但仍不禁泪流满面,无法忘记那曾经的坡上风景。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李平仲生前的事迹和死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生态度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艺术手法:全诗采用白描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李平仲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变化。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 文化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唐代也是文人墨客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时期,这也为王质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 历史意义
  • 《挽李平仲二首其二》作为一首悼亡诗,不仅是对友人李平仲个人的纪念,也是对唐代文人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文人对于生死、名利等话题的思考和态度。
  1. 后世影响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被后世许多诗人和文人所推崇和效仿。它不仅展示了王质高超的诗歌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思考唐代文人生活和文化背景的窗口。

通过对《挽李平仲二首其二》的详细介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魅力。这不仅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也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