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一山玉,切作冠巑岏。
冠上戴明月,履下踏飞湍。
肺肠裹林壑,表里交珊珊。
上界雪可饱,下土人希餐。
三春镇长在,九夏何曾残。
大千薝卜林,巨万梅花团。
花惟白皓皓,巾自乌漫漫。
纯玉龙争飞,杂玉龙皆蟠。
千丈亭不历,九尺庵随看。
摩云起高崖,运斤吾能刊。
书空结奇字,擘镜谁能观。
须弥有数尽,此兴无时阑。
永兴丞以皓雪鲜梅奇语见示戏占闲人浪辞酬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兴丞以皓雪鲜梅奇语见示戏占闲人浪辞酬之》是宋代王质的文学作品,全文如下:四海一山玉,切作冠巑岏。冠上戴明月,履下踏飞湍。肺肠裹林壑,表里交珊珊。上界雪可饱,下土人希餐。三春镇长在,九夏何曾残。大千薝卜林,巨万梅花团。花惟白皓皓,巾自乌漫漫。纯玉龙争飞,杂玉龙皆蟠。千丈亭不历,九尺庵随看(自注:沈存中有观雪庵,其制在《忘怀录》。摩云起高崖,运斤吾能刊。书空结奇字,擘镜谁能观。须弥有数尽,此兴无时阑。王质(一一三五~一一八九),字景文,号雪山,其先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年二十三游太学,与九江王阮齐名。高宗绍兴三十年(116 )进士,召试馆职,为言者论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一)。先后入汪澈荆襄、张浚江淮幕。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 诗中描绘的景物
- 自然景观:整首诗通过“四海一山玉”等语句,展现了一幅辽阔的自然山水画卷,其中“四海一山”暗示着天边的景色如统一的整体,而“切作冠巑岏”则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山峰的形状,既形象又生动。同时,“明月”、“飞湍”等意象也赋予了诗以动态美,使画面更加鲜活。
- 植物象征:诗中提到的“大千薝卜林,巨万梅花团”不仅形容了大自然的美丽,更隐喻了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词汇的使用,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 诗人的情感表达
- 自我抒发:“王质”通过描写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然之美的情怀。他将自己比作一位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自然之美,并将其融入诗歌之中。
- 哲理思考:诗中的“须弥有数尽,此兴无时阑”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他通过这种哲学思考,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永恒美好的理念。
- 艺术特色分析
- 比喻手法: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将“明月”比作“冠上戴”,将“飞湍”比作“履下踏”,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创意。
- 韵律和谐:从整首诗歌的排列来看,它遵循了古代诗歌的韵律规则,节奏明快,音韵协调,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对《永兴丞以皓雪鲜梅奇语见示戏占闲人浪辞酬之》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王质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自然之美,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转化为文字。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