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其一 江梅

月斧修成腻玉,风斤琢碎轻冰。
主人无那寿杯深。
倩取花来唤醒。
舞罢绣裀凤蹙,饮阑画阁香凝。
试将花蕊数层层。
犹比长年不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江月·咏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铁冠道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后人誉为“文坛巨擘”,他的诗词文章影响深远。他的生平经历复杂而丰富,既有政治上的沉浮起落,也有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2. 作品原文及赏析
    >
    
    > 西江月 其一 江梅  
    > 玉骨幽芳,冰姿玉貌,天容雪发照江梅。  
    > 翠羽红霞,紫烟青霭,一枝弄秀出寒枝。  
    > 暗香浮动,疏影横斜,清辉冷艳夺人寰。  
    >

    > 这首词描绘了梅花在冬天中傲然绽放的景象,通过“玉骨”和“冰姿”等词语来形容梅花的高贵与纯洁。词中的梅花在寒风中独自盛开,不畏严寒,象征着高洁的品质。
  3.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苏轼在这首词中使用了回文的形式,将“梅”字倒过来看,形成上下阕对称的结构,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性,也使得整首词更加优美动人。
  • 象征意义: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坚韧不拔、高洁独立的化身,这首词通过对梅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坚贞品格的追求和赞美。
  • 文化内涵:这首词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艺术特色: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词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音乐美。同时,他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使得这首词成为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西江月·咏梅》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的词作,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邃,以及文人墨客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和赞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