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灯偈

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
又非似瓶贮,亦非似盘擎。
自灵府踊出,眼界现光辉。
随高下岩谷,以至杳霭外。
然祈近眉睫,倏出寻丈间。
亦有本无睹,启发悲悔心。
发心不须臾,所见亦如是。
暂发俄即退,终亦不可得。
二人或并处,所见各一境。
以至五六辈,亦复五六种。
人心如人面,是灯亦如之。
譬如有目人,皆见当空月。
目有昏明异,月亦分昏明。
或有目眚者,随眚作光相。
不幸无目者,元未尝有月。
大智慧光明,遍满河沙界。
何独不见灯,亦复不见我。
何独不见我,总不知所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圣灯偈·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是唐代诗人王质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

  1. 作者介绍
  • 王质生平:王质,唐朝诗人,其生活年代大约在8世纪左右。虽然关于他的生平资料较少,但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推测,他是一个富有感情和想象力的文人。
  • 创作风格:王质的诗歌多采用简洁明快的手法,语言朴实而富有哲理,这在他的作品《圣灯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 诗词原文与解析
  • 原文节选
    “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又非似瓶贮,亦非似盘擎。自灵府踊出,眼界现光辉。随高下岩谷,以至杳霭外。然祈近眉睫,倏出寻丈间。亦有本无睹,启发悲悔心。发心不须臾,所见亦如是。暂发俄即退,终亦不可得。二人或并游,俱被此光恼。”
  • 诗意解读:王质在此诗中描述了一种超越物质、存在于心灵深处的光明,这种光明不是由外界物质所形成,也不是通过任何容器存放,而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涌出的。这种光明随着人的心境高低起伏,从山间的岩石到遥远的云端,无所不在。然而,它似乎总是那么短暂,一瞬即逝,使人心生悲悔。
  1. 文化影响与评价
  • 文学地位:王质的《圣灯偈》在当时可能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发展,其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这样的作品因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内涵而被后人传颂。
  • 后世评价:虽然关于王质的具体历史记载不多,但他的作品无疑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王质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束缚、追求内心光明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圣灯偈·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不仅是王质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启迪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