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
又非似瓶贮,亦非似盘擎。
自灵府踊出,眼界现光辉。
随高下岩谷,以至杳霭外。
然祈近眉睫,倏出寻丈间。
亦有本无睹,启发悲悔心。
发心不须臾,所见亦如是。
暂发俄即退,终亦不可得。
二人或并处,所见各一境。
以至五六辈,亦复五六种。
人心如人面,是灯亦如之。
譬如有目人,皆见当空月。
目有昏明异,月亦分昏明。
或有目眚者,随眚作光相。
不幸无目者,元未尝有月。
大智慧光明,遍满河沙界。
何独不见灯,亦复不见我。
何独不见我,总不知所见。

圣灯偈

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

又非似瓶贮,亦非似盘擎。

自灵府踊出,眼界现光辉。

随高下岩谷,以至杳霭外。

然祈近眉睫,倏出寻丈间。

亦有本无睹,启发悲悔心。

发心不须臾,所见亦如是。

暂发俄即退,终亦不可得。

二人或并处,所见各一境。

以至五六辈,亦复五六种。

人心如人面,是灯亦如之。

譬如有目人,皆见当空月。

目有昏明异,月亦分昏明。

或有目眚者,随眚作光相。

不幸无目者,元未尝有月。

大智慧光明,遍满河沙界。

何独不见灯,亦复不见我。

何独不见我,总不知所见。

注释:

  •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盏圣灯的形象和性质,表达了佛家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
  • “是灯非草爇”:这盏灯并不是普通的草做成的,而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圣物。
  • “亦非以膏滋”:它也不是用油脂滋润的普通灯具。
  • “自灵府踊出”:从佛祖的心中涌出,象征着佛法的智慧和光明。
  • “眼界现光辉”:在世间显现出辉煌的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 “随高下岩谷”:随着高低起伏的山岩峡谷,展现了佛法的深远和广大。
  • “以至杳霭外”:延伸至无边无际的远方,表达了佛法的无限和永恒。
  • “然祈近眉睫”:然而,这些光明却离我们非常近,如同触手可及。
  • “倏出寻丈间”:突然之间,光明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距离如此之近。
  • “亦有本无睹,启发悲悔心”:虽然有些人原本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光明,但它的出现却能够启发他们的悲悔之心。
  • “发心不须臾”:发菩提心并不需要短暂的时间。
  • “所见亦如是”:所见到的也是如此,都是佛法的体现。
  • “暂发俄即退”:短暂的出现之后,又会迅速消失,但永远不会真正消失。
  • “终亦不可得”:最终也永远无法得到。
  • “二人或并处,所见各一境”:有时候,两个人同时看到了同样的光明,但他们所看到的境界却各不相同。
  • “以至五六辈,亦复五六种”:这种光明的种类和层次也是多样的。
  • “人心如人面,是灯亦如之”:人心就像人的面庞一样,而这个光明也像人的脸一样。
  • “譬如有目人”:就像那些眼睛健全的人一样。
  • “皆见当空月”:他们都能看到空中的月亮。
  • “目有昏明异”:但每个人的视力不同,看到的月亮也会有所不同。
  • “或有目眚者”:有些人可能因为眼疾而看不到月亮。
  • “随眚作光相”:他们的视觉障碍使他们看到的光明也不同。
  • “不幸无目者”:对于那些没有视力的人来说,他们从未看到过月亮。
  • “元未尝有月”:实际上,月亮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他们没有注意到。
  • “大智慧光明,遍满河沙界”:佛法的大智慧和光明遍布整个世界。
  • “何独不见灯,亦复不见我”:为什么只有我们看到了这个光明,却没有看到你自己?
  • “总不知所见”:我们都不知道你真正看到了什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