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真太守召看牡丹

何事化工情愈重,偏教此卉大妖妍。
王孙欲种无馀地,颜巷安贫欠买钱。
晓槛竞开香世界,夜阑谁结醉因缘。
须知村落桑耘处,田叟饥耕妇不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仪真太守召看牡丹》是宋代著名诗人丘濬所作。这首诗以其生动描绘牡丹花的美丽与繁盛,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宋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氛围。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丘濬(1342年—1395年),字仲深,号海阳,南宋末年至元末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作品在宋元之际享有极高的声誉。
  • 作为一位文学巨匠,丘濬不仅在诗词上成就突出,其散文也颇有建树。他的诗作多以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为主,其中《仪真太守召看牡丹》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 何事化工情愈重,偏教此卉大妖妍。
  • 王孙欲种无馀地,颜巷安贫欠买钱。
  • 晓槛竞开香世界,夜阑谁结醉因缘。
  • 须知村落桑耘处,田叟饥耕妇不眠。
  1. 诗歌赏析
  • 《仪真太守召看牡丹》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牡丹花的艳丽与雍容华贵。诗中“偏教此卉大妖妍”表达了牡丹花独特而迷人的魅力,令人赞叹不已。
  • 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当时权贵阶层的不满,通过对比贵族们的奢华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艰辛,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这反映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 诗中的最后两句“须知村落桑耘处,田叟饥耕妇不眠”则揭示了牡丹盛开背后的代价,即牺牲了普通农民的辛劳与生计。这种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牡丹之美。
  1. 历史背景
  • 《仪真太守召看牡丹》创作于元朝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元朝统治下的繁荣与开放。元朝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推广文化艺术。
  • 当时的社会环境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诗人可以借由诗歌来抒发个人情感,也可以借此来表达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 此外,诗人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如“晓槛竞开香世界”,“夜阑谁结醉因缘”,这些句子都极具画面感,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香气袭人的牡丹花下。
  1. 文化价值
  • 《仪真太守召看牡丹》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宋代社会的风情画卷,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心态。
  • 对于研究宋代文化、艺术、社会结构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首诗也启示着后人,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应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保护好传统文化,让它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仪真太守召看牡丹》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的过去和现代的未来。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和深入挖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及其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