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歌效杜陵体 其一

景炎元年北人至,撒花初令豪家备。
谁梯祸乱敷我民,敲朴日烦无处避。
富者有银犹可苏,贫者无银卖田地。
呜呼一歌兮歌已衰,天日不见惟阴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歌效杜陵体·其一》是宋代丘葵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以下是对该诗歌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丘葵生活在南宋景炎元年,是一位北人至的文人。他在那个时期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1. 诗歌原文
  • “景炎元年北人至,撒花初令豪家备。谁梯祸乱敷我民,敲朴日烦无处避。”这几句描述了诗人抵达新地方时的情景,并表达了对于社会秩序混乱、民生困苦的担忧。
  • “富者有银犹可苏,贫者无银卖田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以及贫困群体的生存困境。
  • “呜呼一歌兮已衰,天日不见惟阴霾。”则是诗人对当前形势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与对未来的忧虑。
  1. 主题分析
  • 该诗主要通过描绘社会现状,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通过对不同阶层人民生活的对比和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深刻矛盾和危机。
  • 诗人通过使用“撒花”、“敲朴”等意象,形象地刻画了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七歌效杜陵体·其一》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具体的诗句,传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对时局变迁的感慨。在阅读这首诗时,读者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表达,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