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 其二

古城官道花如霰。便恰限、花间再见。
双眉最现愁深浅。隔雨春山两点。
回头但、垂杨带苑。想今夜、铜驼梦远。
行人去了莺声怨。此度关心未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杏花天·其二》是宋代诗人朱敦儒的作品,而非周岸登创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氛围,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杏花天·其二》是一首典型的宋词作品,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听蝉剪叶迎秋燕”,形象地描述了秋日里蝉鸣声声、树叶凋零的场景,以及燕子归来迎接秋天的到来。接着,“画戟散、金铺开遍”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金铺(金色的装饰品)和画戟(古代兵器)的使用,增添了一种豪华而肃穆的感觉。而“清风占住秦筝怨”,则以秦筝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杏花天·其二》采用了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既有古典诗词的典雅,又不失现代诗歌的灵动。例如,“借水沈、龙涎旋碾”等诗句,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杏花天·其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它是宋代文人作品中的佳作,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艺术表现技巧。同时,作为宋代词的代表之一,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氛围。

《杏花天·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更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观描写、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技巧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