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 其三

细风微月垂杨院。
记年少、春愁一点。
栖莺未觉花梢颤。
踏损残红几片。
长安共、日边近远。
况老去,芳情渐减。
屏山几夜春寒浅。
却将因而梦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杏花天》是清代白话中篇世情小说,由古棠天放道人编次,曲水白云山人批评。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品概况:《杏花天》四卷十四回,第一、二卷均四回,第三、四卷均三回。该作品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后。其内容主要是以描绘春天的景象为主题,通过描述杏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春天的向往和思念之情。诗中展现了春色的绚烂和生机勃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
  2. 作者介绍:该作品的作者,真实姓名不详,据称可能是一位佚名的文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与《天缘奇遇》的关系更为显著。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主题思想上,也表现在叙事手法上,如通过杏花这一主题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哲理。
  3. 文学地位:《杏花天》作为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在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清代社会的世态百相,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
  4. 文学价值:《杏花天》以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研究清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深刻的思考与理解。
  5. 后世影响:虽然《杏花天》的具体作者身份未明确,但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杏花天》不仅是清代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它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杏花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值得每一位读者去细细品味和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