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潘德鄜山行

学佛以佛魔,学儒为儒缚。
胡不朝隐几,㗳焉似南郭。
是非风过耳,名利束高阁。
回视平生心,无乃亦大错。
便当息万缘,摆去如斧削。
神游八极表,笑傲有馀乐。
山水得胜处,一揽襟量廓。
杖锡群峰颠,宫殿浮碧落。
下瞰徐符岩,居然在山脚。
众水会一涧,颓波泻珠箔。
奔放出中涂,隐潭钟万壑。
轰如破蛰雷,急似晴空雹。
或复地中行,鸢飞鱼自跃。
跻攀至飞电,乳窦知谁凿。
向来因风絮,句法诚软弱。
六花倾万仓,千古无锁钥。
蒙润遍寰海,何止洒林薄。
凭栏眼欲眩,顿洗眵昏浊。
翻身上妙高,愈觉吟魂矍。
凿齿对弥天,相视两无怍。
祇恐星轺登,蕙帐闻怨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潘德鄜山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宋代诗歌,由诗人史浩所作。该诗通过对比佛教与儒家的教义,表达了作者对于名利和是非的看法以及内心的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主题分析
  • 诗中,史浩通过“学佛以佛魔,学儒为儒缚”来表达对宗教与哲学的批判性思考。他质疑了宗教和哲学的束缚,指出真正的自由在于心灵的超越而非外在的信仰或学问。
  •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转向个人的反思,提出人生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超然。史浩认为,过分的名利追求只会使人感到束缚和痛苦,因此提倡放下一切杂念,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1. 艺术手法
  • 诗歌在表达个人感受和哲学思考方面,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通过使用如“胡不朝隐几”、“㗳焉似南郭”这样的表达,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世纷扰的厌倦。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山水得胜处”、“杖锡群峰颠”,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还象征着心灵寻求解脱的过程。这些意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情感表达
  • 通过对名利的批判和对内心平静的渴望,史浩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他的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也可能触及到了更广泛的文化和哲学层面的探讨。
  • 诗中的感慨和反省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反思人生的得失,诗人试图寻找到更加真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1. 社会影响
  • 这首诗不仅是史浩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化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的一种反映。它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引起人们对生活意义、宗教信仰和个人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可能被不同的读者重新解读和评价,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产生新的意义和影响。

《次韵潘德鄜山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探索和自我反思的旅程。史浩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生活、宗教和哲学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在面对人生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坚定和智慧。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历史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