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居地之阴,蔼蔼含华滋。
此本不以刚,而为刚者师。
松无栋梁具,何用稼冰雪。
终风挠长林,常恐浪摧折。
愿子比令德,一薰容众蒿。
笑我非实材,千载空独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兰居地之阴,蔼蔼含华滋。
此本不以刚,而为刚者师。
松无栋梁具,何用稼冰雪。
终风挠长林,常恐浪摧折。
愿子比令德,一薰容众蒿。
笑我非实材,千载空独高。
《和答钱广文兰松有刚折之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七言律诗。此诗作于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当时苏轼因与朝中权臣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的闲职。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与心境。全诗如下:
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上花开无主颜。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首联“春风不度玉门关”,以“玉门关”代指边远的西北地区,暗指朝廷的边关之地。春风本应吹拂到玉门关,却无法到达这里,象征政治环境对人才的忽视。颔联“塞上花开无主颜”,则用“塞上花开”比喻在边塞荒凉之地的人才,虽然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颈联“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忠诚的渴望,即使不被重用,也要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尾联“何须生入玉门关”则是说,不必一定要出生在边关才能尽忠报国,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到。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偏远之地却仍心系国家的情怀,以及对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愤懑。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