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聂之美摄尉韦城

徒劳已足倦,漂泊益栖遑。
短剑无三尺,征衣共一囊。
折腰从事马,赞谒使君堂。
并日屡承檄,无时不裹粮。
官曹大儿戏,弓槊小军行。
破柱翻偷窟,倾林索盗囊。
村墟旅颜黑,风日故衫黄。
暝宿投烟舍,朝餐荫道桑。
唯忧课书殿,岂慕荐飞章。
志气空磅礴,才华浪激昂。
镌镵圭始莹,磨拂鉴尤光。
衣褐仍缠裤,无羞俗吏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聂之美摄尉韦城》是宋代诗人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
    徒劳已足倦,漂泊益恓惶。
    短剑无三尺,征衣共一囊。
    折腰从事马,赞谒使君堂。
    并日屡承檄,无时不里粮。
    官曹大儿戏,弓槊小军行。
    破柱翻偷窟,倾林索盗囊。
    村墟旅颜黑,风日故衫黄。
    暝宿投烟舍,朝餐荫道桑。

  2. 诗意解析

  • 徒劳已足倦:表达了一种对现状的不满和疲惫,感到一切都已经足够了,但仍感到疲倦。
  • 漂泊益恓惶: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漂泊之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安和忧虑。
  • 短剑无三尺:描绘了一种无力感,意味着虽然有剑,但无法施展,象征着内心的无奈与空虚。
  • 征衣共一囊: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的简朴生活,只有简单的行囊,反映了诗人朴素的生活状态。
  • 折腰从事马:暗示了诗人不得不屈从于现实,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从事某些工作。
  • 赞谒使君堂:表示诗人需要频繁地出入于官府之中,可能是担任某种公职或服务性质的工作。
  • 并日屡承檄:意味着诗人经常忙于处理公务,很少有休息的时候。
  • 无时不里粮:描绘了诗人在执行公务时的艰辛,没有时间准备食物,只能随身携带干粮。
  • 官曹大儿戏:可能指的是官场中的一些不正之风或者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
  • 弓槊小军行:可能是指诗人需要参与一些军事行动,或者是军队中的士兵,需要使用弓箭等武器。
  • 破柱翻偷窟:暗示了工作中的一些困境或挫折,可能是在建筑或工程方面遇到了困难。
  • 倾林索盗囊:可能是指为了完成某项任务,需要采取非法手段,如盗窃财物。
  • 村墟旅颜黑:描绘了诗人在乡村生活中的艰苦,肤色因劳累而变得黝黑。
  • 风日故衫黄: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在户外工作,阳光晒黑了皮肤,使得旧衣服的颜色变得黄亮。
  • 暝宿投烟舍:形容夜晚在简陋的环境中住宿的辛苦。
  • 朝餐荫道桑:描述早晨在树下吃着简单的食物,可能是为了节省时间或是节约开支。
  1. 作者介绍
  •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因其正直和清廉的为官风格深受后人尊敬。他的文学作品多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民疾苦,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1. 作品背景
  • 《送聂之美摄尉韦城》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司马光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深切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引起人们的反思,推动社会的进步。
  1. 艺术手法
  • 比喻和象征: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破柱翻偷窟”和“倾林索盗囊”,这些比喻和象征都富有深意,既揭示了诗人的处境,也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 简洁明了的语言:司马光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善于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得整首诗读来清新脱俗,耐人寻味。
  • 深刻的主题思想:司马光的诗歌主题往往涉及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1.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精神:司马光的这首诗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困苦生活,体现了当时人民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
  • 传承文化价值: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司马光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1. 读者反响
  • 引发共鸣:许多读者在阅读这首诗后,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 激发创作灵感:司马光的这首诗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们创作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之一,影响了无数文学作品的创作。
  1. 现代价值
  • 启发现代文学创作:司马光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 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送聂之美摄尉韦城》是一首具有深刻主题、丰富情感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古诗。它不仅是司马光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