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邵不疑知常州

宦学不营身,京华费十春。
非贪为郡乐,意欲与民亲。
祖帐青门道,归帆扬子津。
江山旧游在,烟火故乡邻。
敢惜离群阔,欣闻得吏循。
嗟余一囊米,溟负鬓丝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邵不疑知常州》是宋代诗人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以下是对这首诗作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宦学不营身,京华费十春。
    非贪为郡乐,意欲与民亲。
    祖帐青门道,归帆扬子津。
    江山旧游在,烟火故乡邻。
    敢惜离群阔,欣闻得吏循。
    嗟余一囊米,溟负鬓丝新。
  2. 诗歌鉴赏
  • 艺术风格:司马光的诗歌语言质朴而典雅,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和深邃的情感深度。他的诗作常常体现出儒家的仁爱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
  • 主题思想:该诗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于官员职责的认识和对家乡、亲人的深情怀念。通过描绘官场的生活状态和个人情感体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于个人生活价值的思考。
  • 文化价值:《送邵不疑知常州》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宋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1. 写作背景
  • 作者生平: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勤勉于公务,致力于编纂《资治通鉴》等重要著作,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送邵不疑知常州》可能是在司马光任官常州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与对人民福祉的关注。
  1. 艺术特色
  • 结构布局:全诗以“我”的视角出发,依次描述了离别的场景、归途的情景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归帆扬子津”、“烟火故乡邻”等意象,既生动形象又充满情感色彩。
  1. 文化意义
  • 传承经典:《送邵不疑知常州》作为古代文人的作品,其语言和意境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研究宋代文化和诗词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 教育启示:这首诗也启示人们在面对官场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初心,关心民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送邵不疑知常州》不仅是一首反映官场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读者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