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少年行

铜驼陌上桃花红,洛阳无处无春风。
青丝尾结连钱骢,相从射猎北邙东。
流鞭纵镝未云毕,青山团团载红日。
云分电散无影迹,黄鸡未鸣已复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洛阳少年行》是宋代诗人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洛阳春日美景的描绘和对青春时光的怀念。下面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于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其深厚的历史学造诣和文学作品广为人知。《洛阳少年行》便是他众多诗作之一,充分展现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青春岁月的回忆。
  2. 原文节选:《洛阳少年行·铜驼陌上桃花红》原文如下:“铜驼陌上桃花红,洛阳无处无春风。” 描述了洛阳城中铜驼街旁盛开的桃花,春天的气息无处不在。“青丝尾结连钱骢,相从射猎北邙东”则描绘了与友人一同骑马射猎的愉悦场景,强调了青春活力与自由追求。
  3. 诗歌背景:司马光的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他身处政治舞台中心,历经仁宗、英宗、神宗等皇帝执政,其间不仅见证了朝政的变迁,也体验了个人生活的起伏。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他的作品中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有细腻的个人情感流露,而《洛阳少年行》正体现了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交织。
  4. 艺术特点:司马光的诗歌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对洛阳春日景象的细腻描摹,传达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使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同时,通过对铜驼陌上桃花和射猎画面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
  5. 文化价值:《洛阳少年行》不仅是司马光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研究宋代社会风貌和文人生活的重要文献。它通过简洁的文字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对于理解宋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洛阳少年行》不仅是司马光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社会风情的重要资源。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了解司马光的个人生活、思想观念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