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其十四

广陵秋节半,旗鼓迓灵涛。
鳅沈云海远,风激雪山高。
壮哉水滨人,游为水中豪。
弄涛若平地,轻命如鸿毛。
古称公无渡,弱渡堪悲号。
凭深良足畏,知险可先逃。
甘言毒人药,巧笑刳肠刀。
狎玩终罹祸,险甚于滔滔。
昭然□圣诫,勉旃于尔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古十四首·其十四》是明代李昌祺创作的一首七言诗

李昌祺,他以其精湛的诗歌技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拟古十四首·其十四》通过描绘一幅北邙山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与感慨。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人生平背景:李昌祺,字少微,号青莲居士,明初“前七子”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还包括词曲等文体。

  2.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描绘了北邙山的场景。“荒哉炀天子,纵侈乐无涯”,反映了作者对古代帝王纵欲无度、荒淫误国的批评和不满。“同心赐宣华,独孤虽云误,勇才亦非佳”,则表现了对于忠诚与才能被误解的无奈和哀叹。诗尾的“甘言毒誓,知险可先逃”寓意深远,暗示了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应有的警醒与自省。

  3. 艺术手法鉴赏:该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荒淫的帝王与忠良的后代相对照,通过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此外,诗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如“白杨树”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的无情,“无字碣”则暗示了人世间的名利得失和荣辱观念。

  4. 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拟古十四首·其十四》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明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拟古十四首·其十四》是李昌祺以细腻笔触描绘北邙山的诗作,它不仅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也折射出作者深邃的人生哲学观。对于爱好诗歌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