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歌

高高百里一屈盘,八十四盘青云端。
星辰淋漓泻瀑布,岚楼雪寺五月寒。
残阳忽黑雨雹飞,霹雳火著枯杉枝。
登临慨然小天下,回时一顾东海涯。
细看朝阳初出时,火精转毬百尺围。
曈曈昽昽浮在水,峨眉朝云已如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峨眉山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人领袖。他的诗歌以其豪放不羁的风格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描绘而著称。
  • 作品原文:《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在初出四川时所作。诗中通过描写月光映照下的峨眉山和江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1. 诗歌内容
  • 起句: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开篇即用“半轮秋”来形容月亮,传达了秋天峨眉山月的清幽与高远,同时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增添了一层深意。
  • 次句:次句“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月光与江流的和谐之美。
  • 第三句:此句中,“夜发清溪向三峡”透露出诗人夜晚离开清溪驿,准备前往更远处地方的情景。
  • 尾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友人而不得相见的遗憾和无奈。
  1. 文学价值
  • 意境之美:《峨眉山月歌》以其空灵、优美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乡愁。
  • 艺术成就:李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意境之中,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峨眉山间,感受到那份独特的宁静和美丽。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背景:该诗作反映了唐开元、天宝年间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以及唐代文人追求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 传承文化价值:作为唐代的经典之作,《峨眉山月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深远的文化内涵更是跨越时空,成为后人学习和传颂的对象。

《峨眉山月歌》不仅是唐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通过深入解析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