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驿树连理枝,西庙丛篁十丈围。
堪将轻素命人画,赍为方物归京师。
公署石楠圆似盖,画楼北面当厅桧。
桐溪怪石胜太湖,贱如泥土无人爱。
天生弥材地且卑,空山老朽人不知。
人不知,睦州右史作歌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东郊驿树连理枝,西庙丛篁十丈围。
堪将轻素命人画,赍为方物归京师。
公署石楠圆似盖,画楼北面当厅桧。
桐溪怪石胜太湖,贱如泥土无人爱。
天生弥材地且卑,空山老朽人不知。
人不知,睦州右史作歌词。
《桐溪行》是清代翰林院庶吉士、佥都御史李徽生前所著的杂文总集,该文集共分上、下两册,十卷。
《桐溪行》作为文学作品,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本身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探讨其文学价值之前,需要了解《桐溪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
《桐溪行》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作品,由李徽撰写。李徽作为一位文人,其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个人情感。《桐溪行》可能包含了他的一些政治观点、个人感慨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评论。
进一步探究《桐溪行》的艺术特色,不难发现其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都显示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例如,文章可能会运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桐溪的自然风景,同时借助这些景象来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看法。
《桐溪行》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扇通往清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清代文化的独特风貌,还能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学审美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