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咏十解寄呈杨安抚 其七

伊昔为句漏,其心在丹砂。
丹成遽仙去,不且判莺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咏十解寄呈杨安抚 其七》是宋代白玉蟾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杨安抚的深深敬仰之情。下面将从诗的原文、翻译、赏析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伊昔为句漏,其心在丹砂。丹成遽仙去,不且判莺花。
  • 伊昔:指过去的时光。句漏,古代对洛阳的别称,此处可能隐喻诗人与杨安抚的深厚情感或共同的经历。
  • 其心在丹砂:形容诗人的内心如同炼丹一般,追求高洁和纯净。
  • 丹成遽仙去:描述诗人如同丹砂炼成后突然化为仙逝,暗示了诗人对杨安抚深厚的敬仰之情。
  • 不且判莺花:意味着诗人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世俗的繁华之中,而是选择追随杨安抚而去。莺花,通常代表春天的美好景色,这里比喻世俗的欢乐。
  1. 诗歌翻译:The past is Qulu, my heart was in the cinnabar. When the cinnabar was completed, I hastily left this world, so as not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 magnolia flowers.
  • Qulu:指代洛阳,可能是一个隐喻,表示与杨安抚的紧密联系。
  • cinnabar:即朱砂,象征着纯净和高尚。
  • left this world:离开这个世界,暗示了诗人对杨安抚的敬仰之情。
  • separated from the magnolia flowers:意味着诗人不愿被世俗所束缚,渴望追随杨安抚而去。
  1. 诗歌赏析:《感咏十解寄呈杨安抚 其七》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杨安抚敬仰之情的诗。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他对杨安抚的忠诚和敬意。这首诗不仅是对杨安抚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它反映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感咏十解寄呈杨安抚 其七》是一首充满敬仰之情的诗。通过对杨安抚的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玉蟾的高洁品质和深邃思想,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