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辞 其八

孤月明秋空,清影跨洞门。
彼美婵娟姿,的是姮娥魂。
凄然到书帙,茕然入酒樽。
不归广寒家,夜游天子园。
无人知此怀,惊烟笼啼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宵辞·其八》是宋代白玉蟾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及鉴赏
  • 诗歌原文:《秋宵辞·其八》由宋人白玉蟾创作,其原文如下:
    孤月明秋空,清影跨洞门。彼美婵娟姿,的是姮娥魂。凄然到书帙,茕然入酒樽。不归广寒家,夜游天子园。无人知此怀,惊烟笼啼猿。
  • 诗歌鉴赏:此诗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色与情感。首句“孤月明秋空”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明亮的夜空图景,月光如洗,清辉映照在洞门之上。接着“清影跨洞门”进一步渲染了月色的清冷与孤寂。接下来的诗句,诗人通过“彼美婵娟姿,的是姮娥魂”表达了对嫦娥美丽身姿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他个人的感慨与哀愁。诗中还提到了饮酒、读书等行为,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最后两句“不归广寒家,夜游天子园。无人知此怀,惊烟笼啼猿”,表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孤独感和对外界无知的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景,更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
  1. 作者白玉蟾
  • 生平简介:白玉蟾(生卒年不详),字玉局,号东山子,南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和诗人。他出生于福建长乐,是道教全真派的著名人物之一。白玉蟾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擅长诗词,其作品多以道教哲理和自然景观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
  • 艺术成就:白玉蟾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尤其在道教哲学与山水田园诗方面有突出贡献。他的诗作常常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意蕴,同时也不乏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摹。例如,《秋宵辞·其八》就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将深秋之夜的宁静与诗人的孤独感完美融合,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意境。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文学价值:《秋宵辞·其八》作为白玉蟾的一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文化影响。首先,它成功地运用了象征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其次,通过对月亮、秋色等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细腻的观察和感悟。此外,该作品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 社会影响:《秋宵辞·其八》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赏,也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白玉蟾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许多追随者和学者也对他的诗作进行研究和传颂。因此,这首诗不仅成为了研究白玉蟾及其道教思想的宝贵资料,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与象征:《秋宵辞·其八》中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月亮作为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不仅是时间的标志,也是情感的载体。月亮的明亮与皎洁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希望和追求。同时,“嫦娥”这一形象则隐喻了诗人自己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 情感表达:整首诗贯穿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孤独境遇的抒发。这种情感表达既真实又含蓄,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秋宵辞·其八》不仅是白玉蟾诗歌艺术的集中展现,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技巧和背景,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