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辞 其七

眇哉青松梢,高高九千尺。
两班森道傍,暮起凄黯色。
嗟彼昂藏姿,山林端可惜。
浩然呼西风,夜深鸣萧瑟。
此意偶相似,叹息复叹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宵辞 其七》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夜晚的景象和对青松的咏叹,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张九龄,字子寿,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名门望族,早年便以文才闻名,是开元时期的宰相,以其廉洁奉公和高洁的人格深受民众爱戴。张九龄在文学上也有卓越成就,其诗风清新脱俗,多反映民生疾苦,被誉为“文章宗师”。
  2. 诗歌原文
    眇哉青松梢,高高九千尺。
    两班森道傍,暮起凄黯色。
    嗟彼昂藏姿,山林端可惜。
    浩然呼西风,夜深鸣萧瑟。
    此意偶相似,叹息复叹息。
  3. 诗歌内容解析
  • 青松高耸:首句“眇哉青松梢”描绘了高大挺拔的青松,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 道路与天色:第二句“高高九千尺”与第四句“暮起凄黯色”形成对比,表现了从白天到夜晚的变化及其带来的视觉冲击。
  • 惋惜之情:“嗟彼昂藏姿,山林端可惜”表达了对青松如此傲然生长而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惋惜之情。
  • 自然之音:“浩然呼西风,夜深鸣萧瑟”捕捉了秋风的声音,传达了自然界的寂静之美。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青松”、“西风”,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张九龄在此诗中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1. 历史背景
  • 《秋宵辞 其七》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墨客有机会吟咏自然,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1. 文化影响
  • 此诗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后世评价
  • 后世许多诗人都曾引用或模仿《秋宵辞 其七》,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例如宋代范仲淹的《苏州十咏其七·太湖》中亦有类似景象的描绘,显示了唐诗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1. 现实意义
  • 虽然这首诗作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但其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和人生哲理对于当代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这首诗可以提醒人们回归自然,寻找心灵的慰藉。
  1. 学习建议
  • 学习《秋宵辞 其七》,不仅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还可以从中汲取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领悟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其背后的生活哲学。

《秋宵辞 其七》不仅是一首诗词作品,更是一幅充满哲理与美感的自然画卷。它展示了唐代诗歌的高超技艺和深邃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享受和精神食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