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薄风迟,柳眠无力花枝妥。
燕楼空锁。
好梦谁惊破。
寒食清明,又等闲都过。
愁无那。
泪珠频堕。
洒尽相思颗。
点绛唇 其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点绛唇》的第六首是一首宋代诗人廖行之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作者简介
- 廖行之:字少卿,宋末词人,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他的词作以清新脱俗而著称,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 生平事迹:廖行之出生于南宋的一个文臣家庭,他的生活背景为其词作带来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他的词作往往透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感。
-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
玳席华筵,嘉宾环集三千履。
兰膏芬芷。一簇红莲里。
花覆玉郎,苒苒青衫美。
咸倾企。小登科第。有底新桃李。
- 译文:华丽的宴席上,宾客云集,人数超过三千。兰花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一簇簇红色的莲花盛开在其中。一位英俊的男子在花丛中,穿着青色的长袍,显得格外美丽。大家都在仰望着他,希望他能有所成就。他刚刚获得了科举的成功,现在正崭露头角,如同新栽种的桃花和李树一样繁盛。
- 诗词赏析
- 意境描绘:廖行之的这首《点绛唇·其六》以宴会为背景,通过对宴会场景的精细描写,展现了一幅繁华热闹的画面。宴会上的嘉宾众多,服饰华丽,气氛热烈。而在宴会的中心,则有一位英俊的男子,他的美丽和才华成为了宴会上引人注目的焦点。
- 象征含义:宴会中的人们仰望着那位男子,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期待。他们希望他能像新栽种的桃花和李树一样,茁壮成长,绽放光彩。这种期望也反映了作者对年轻一代寄予的厚望和美好祝愿。
- 情感表达:虽然廖行之在词作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和对那位男子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福。这种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传递给了读者,使得整首词作充满了深情和期待。
- 艺术特色
- 细腻的描绘:廖行之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宴会的场景、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等,这些细节的描绘使得整首词显得生动而富有画面感。读者可以仿佛置身于宴会之中,感受到那种热闹和欢乐的氛围。
- 含蓄的象征:除了直接描绘外,廖行之所运用的象征手法也是其词作的一大特色。宴会上的人们仰望着那位男子,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而新栽种的桃花和李树则代表了希望和新生,这种象征使得词意更加深远和丰富。
- 情感的深沉:廖行之的这首词虽然在形式上相对简单,但在情感上却深沉而内敛。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表达,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种情感的深沉使得词作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 文化价值
- 传承意义:廖行之的这首词不仅展示了南宋末年文人的生活风貌,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审美启示: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它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 时代反映:这首词反映了南宋末年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通过对这一时代的描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这种对时代的深入反映使得这首词具有了独特的时代价值。
- 现代影响
- 教育价值:这首词作为宋词的代表之一,被广泛收录于各类古代诗词选本之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宋代诗词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诗词的创作技巧。
- 艺术借鉴:在当代文艺创作中,许多作家和诗人都从这首词中汲取灵感,将其作为创作的素材或借鉴的对象。这不仅是因为这首词的艺术价值高,更因为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对现代人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方面,这首词也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这首词的认识,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进展。
《点绛唇》的第六首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宋代词作。它的艺术特色体现在细腻的描绘、含蓄的象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上。这首词不仅是宋代文人生活风貌的体现,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了解南宋末年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还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灵感和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