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颜长官百咏 其二 渔父

一曲清漪濯晚霞,钓竿斜插白鸥沙。
傍人借问居何处,四海五湖都是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颜长官百咏·渔父》是一首七言绝句,由宋代诗人朱继芳创作。该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蕴含了深邃的思想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下面将对该诗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朱继芳,南宋时期德化人进士。在任职期间,他通过阅读颜真卿的诗歌并写下自己的响应之作,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桐乡的热爱。
  1. 诗句原文
  • 不踏长安十二门,鸬鹚飞处数家村。
  • 停桡试向滩头问,莫是严光末世孙。
  1. 诗意解析
  • “不踏长安十二门”: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自然的愿望,意指不愿涉足尘世繁华,而是向往自然朴素的生活。
  • “鸬鹚飞处数家村”: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乡村景象,鸬鹚在水中自由飞翔,而周围的村落则显得宁静和谐。
  • “停桡试向滩头问”:诗人停下船只,尝试向当地人询问,可能是在寻找某种象征或传说中的地点。
  • “莫是严光末世孙”: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自己并非古代高士严光,以此表明自己的身份与追求。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的情景交融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寓意深远:诗中的意象富含哲理,如“不踏长安十二门”暗示着对现实社会的超然态度,而“莫是严光末世孙”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自我定位的思考。
  1. 文化背景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朱继芳的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
  1. 后世影响
  •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影响了无数后来的诗人和读者,成为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1. 文学价值
  • 《和颜长官百咏·渔父》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1. 鉴赏角度
  • 鉴赏这首诗时,可以从诗歌的字面含义出发,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也可以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入手,感受其音乐美;还可以从诗歌的主题思想出发,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1. 实际应用
  •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可以借鉴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如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简朴生活的追求等,以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和生活提升。

可以看出这首《和颜长官百咏·渔父》不仅是朱继芳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宋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体悟。《和颜长官百咏·渔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