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系蓬莱浅水傍,鳌头缩尽海生桑。
百川日夜滔滔去,借问人间有底忙。
和颜长官百咏 其九 渔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颜长官百咏·渔父》是宋代诗人朱继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共十首作品,其中第九首即为《渔父》。这首诗作在南宋时期由朱继芳所创作,用以纪念唐代颜仁郁的《和颜长官百咏》。朱继芳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情感。
《和颜长官百咏·渔父》的原文如下:
不踏长安十二门,鸬鹚飞处数家村。
停桡试向滩头问,莫是严光末世孙。
这首诗以渔夫为主题,通过描绘一个渔夫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诗中“不踏长安十二门”表达了诗人远离喧嚣都市、追求宁静生活的志向;“鸬鹚飞处数家村”则展现了一幅渔村宁静、和谐的画面;“停桡试向滩头问”表现了诗人对于渔父生活方式的好奇与探询;“莫是严光末世孙”则寓意着诗人希望像渔父那样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自由。整体而言,此诗不仅是对渔夫生活的赞美,也是对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朱继芳的这一作品在宋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社会心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平和、简朴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
《和颜长官百咏·渔父》不仅是一首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诗词,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从而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