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俞子文感事

我曾折桂向蟾宫,君有文华似彩虹。
连蹇未酬平日愿,笑歌犹得故乡同。
不才甘作耕岩叟,有志宜为结驷翁。
穷达由来都似梦,几人曾是黑头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代朱长文《次韵俞子文感事》赏析

朱长文的《次韵俞子文感事》,是唐代诗人朱长文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深祝福与期望。

诗中“我曾折桂向蟾宫,君有文华似彩虹”描绘了作者曾经取得的成就和对友人才华的钦佩。这里的“蟾宫”指月宫,象征着高远与荣耀之地,而“文华”则代表了文学成就和才华横溢,两者结合,寓意深远。

“连蹇未酬平日愿”,表达了一种遗憾的情绪。这里,“蹇”是指不顺、困难,“连蹇”即连续不顺,“平日愿”则是指在平常时期的愿望或目标。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对友人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的理解和同情。

诗中的“笑歌犹得故乡同”则传递了一种乐观的态度。这句表达了即使生活中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就能找到快乐与慰藉。这种心态也体现在诗人对自己和友人的期望之中——无论遭遇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不才甘作耕岩叟,有志宜为结驷翁”,这句话体现了诗人的自我期许和对友人的鼓励。”耕岩叟”暗示着隐居生活的简朴与自给自足,而“结驷翁”则意味着拥有众多财富与地位。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更希望友人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朱长文的《次韵俞子文感事》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与期望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它启示我们,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应保持乐观的心态,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与他人共享这份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