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于浙江亭书

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歌过远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于浙江亭书》是宋代诗人米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米芾的生平密切相关。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后世尊称其为“米襄阳”。他原籍太原,后迁居襄阳,再徙丹徒,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尤工行草,画山水人物多以水墨点染,自成一家。在文学方面,他亦有所涉猎,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著作流传至今。

诗中“怒势豪声迸海门”形容潮水的威力,犹如海浪般猛烈地冲向海边,而“州人传是子胥魂”则可能是指当地的百姓认为潮水的声音与历史传说中吴国忠臣伍子胥有关,表达了一种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与对自然现象的敬畏。此外,“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描绘了潮水与月亮同时出现的景象,以及潮汐如同计时器般精确,展现了诗人对天文地理知识的了解和感慨。

《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于浙江亭书》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是对诗人个人经历、学识和情感的一次深刻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化与艺术的独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