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上行上周宪

堰上行,桃花灼灼春水生。
水才一石泥数斗,弥漫滮池浸渠口。
树以淇园竹,菑以汉堤石。
石填竹落知几丁,驾作青霓千百尺。
一夫搴茭前,一夫荷锸去。
旋烧香纸祭水庸,更酌村醪赛田祖。
鹿头北,海眼西,绵洛一带填淤肥。
苎麻沤池禾稻长,虽有旱暵无凶饥。
今年狼头窥井络,罗堰九星几缺角。
匪天十风五日雨,陆海将贫水维浊。
上帝悯下民,亲遣苍水使。
西门骖前白渠后,指画田塍若鳞次。
新堰举,旧堰修,野媪含笑溪童讴。
自言春种皆茁土,桔槔长闲卧畦圃。
明朝百役非所知,且乐丰年踏车舞。
燕泥新湿花雨斑,四牡趣向东郊还。
地平天成九功叙,今秋都筑沙堤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堰上行上周宪》是南宋诗人吴泳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1. 作品原文
  • 《堰上行上周宪》是南宋时期吴泳所作的一首词。全诗共四句,内容涉及春水、堤防、筑堰等意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劳动场景。
  1. 诗意赏析
  • “堰上行”三字起兴,以桃花灼灼之景映衬出春水的生机勃勃。“水才一石泥数斗”,形象地描述了水流对泥土的滋润,使得泥土湿润而肥沃。“树以淇园竹,菑以汉堤石。”这两句则分别用淇园竹和汉堤石来比喻筑堤的材料与方法,展示了宋代水利建设中对材料选择的重视及其实用性。
  • 在描述筑堰的过程中,“石填竹落知几丁,驾作青霓千百尺。”展现了筑堰工人的智慧和力量,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壮丽景观。“一夫搴茭前,一夫荷锸去。”这句诗则描绘了筑堰劳动的场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精神。
  • 最后四句,“旋烧香纸祭水庸,更酌村醪赛田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以及对丰收的祈愿。而“鹿头北,海眼西,绵洛一带填淤肥。”则描绘了由于水利工程的完善,使得周边土地得到了肥沃,农民的生活得以改善。
  1. 写作背景
  • 《堰上行上周宪》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吴泳作为当时的杰出派诗人,其作品多有反映当时社会状况与人民生活的内容。此诗可能是吴泳在其家乡或周边地区所作,通过对水利工程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民生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水利建设贡献者的敬意。

《堰上行上周宪》不仅是一首描写水利建设的诗歌,更是一幅生动展现宋代人民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画卷。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