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路发解劝驾

东郡衣冠盛,南宫榜帖新。
诸科唐取士,数路汉得人。
鸣鹿殷勤意,攀龙变化身。
若为明主献,忠谠要披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诸路发解劝驾》是宋代诗人吴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诸路发解劝驾》的作者吴潜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吴潜的一生经历了宋朝多次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这些历史背景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吴潜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宋孝宗乾道年间曾短暂出任宰相,但不久即被贬斥。这样的经历使他对政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些感悟都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2. 诗歌原文及解析
  • 首联“东郡衣冠盛,南宫榜帖新”描述了京城洛阳(东郡)和首都临安(南宫)的繁荣景象。这两句展现了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兴盛的局面,科举取士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 颔联“诸科唐取士,数路汉得人”则强调了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影响。唐代科举制度较为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士人投身于考试之中;而到了汉朝,虽然也有科举考试,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选拔的人才数量远不如唐朝。这句反映了吴潜对不同时代人才选拔方式的观察与思考。
  • 颈联“鸣鹿殷勤意,攀龙变化身”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抱负和现实的无奈。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如同鸣鹿那样忠诚勤勉,同时借助攀龙附凤的手段改变自己的命运。这里的“鸣鹿”象征着忠诚和勤奋,而“攀龙”则意味着通过关系或机遇获得升迁。
  • 尾联“若为明主献,忠谠要披陈”则是诗人对政治理想的展望。他希望有英明的君主能够赏识自己的才能和忠诚,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期待,以及对实现自己抱负的向往。
  1. 诗歌主题思想:《诸路发解劝驾》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反映了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政治清明的追求。通过对科举制度和社会现实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切与忧虑。

《诸路发解劝驾》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心声。吴潜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文化和政治环境的窗口。对于热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