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郡衣冠盛,南宫榜帖新。
诸科唐取士,数路汉得人。
鸣鹿殷勤意,攀龙变化身。
若为明主献,忠谠要披陈。
【注】
- 东郡:指洛阳。2. 南宫:指长安。3. 唐取士:唐代科举考试。4. 数路:指各路。5. 鸣鹿:喻指贤能之士。6. 攀龙变:指攀附权贵,改变自己的命运。7. 明主:指英明的君主。8. 忠谠:正直忠诚的言论。
【赏析】
此诗是作者向朝廷献书的序文,通过歌颂贤才,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和希望。
首句写洛阳的繁华盛丽,以及京城长安的新榜。洛阳作为古代的政治中心,吸引了众多有才华的人前来发展,长安则是唐朝科举考试的发祥地,新榜意味着新的开始。
第二句提到各个地方都有优秀人才被选拔出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现象。”诸科”是指各类科目,如文学、数学、书法等;”汉得人”则强调了汉朝时期人才辈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句进一步描绘了贤良之士的勤勉之意,他们像鸣鹿一样勤劳而努力,希望能够得到赏识和重用。”殷勤”一词形容他们的用心和热情。
第四句则是对那些攀附权贵,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的讽刺。他们像攀龙附凤一般,企图在政治舞台上获得成功,但这种行为往往不会长久。
最后一句呼吁那些有能力的人才为明君献计献策,以正直忠诚的言论来影响和改变国家的发展方向。这里的”明主”指的是英明的君主,他们能够识别贤才,采纳正确的建议,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的繁荣景象、各地人才的表现以及社会竞争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美好期许,同时也对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成功的人们进行了批评。整首诗充满了对贤才的赞美和对正直行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