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用喜雨韵三首 其一

暗云泼雨土生香,不假琮黄与璧苍。
天道从来关感应,人闲此际换炎凉。
青灯可近聊凭案,缃帙堪翻谩启箱。
窗外候虫声更急,坐看斜月照堂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用喜雨韵三首 其一》是宋代著名诗人吴潜的作品。该诗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吴潜(约1196年—约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南宋初年大臣、文学家,与陆游、陈亮、辛弃疾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在朝为官时有政绩,后因直言极论而遭谗被贬。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之作,风格雄浑豪放,富有时代特色。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暗云泼雨土生香,不假琮黄与璧苍。
    天道从来关感应,人闲此际换炎凉。
    青灯可近聊凭案,缃帙堪翻谩启箱。
    窗外候虫声更急,坐看斜月照堂皇。
    痴风盲雨骤难禁,撼壁掀窗夜向沈。
    百种已灰当世念,一团都是故乡心。
    伏鴽扑堕床头幔,饥鼠衔翻镜上簪。
    闲打无为坐空寂,谯楼五鼓已侵寻。
    家家获稻积如岑,不问山椒与谷阴。
    沽去村醪醽醁味,吹来陇笛筦弦音。
    哺儿喜笑迎郎罢,馌妇欢欣就藁砧。
    雨玉雨珠无此景,须知造物用情深。
  • 译文
    乌云暴雨使得土地变得芳香四溢,无需依赖金黄玉石的装饰。自然的法则始终关注着万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在这闲暇之际感受着四季的交替变换。
    在一盏昏黄的灯光下,可以安心地翻阅书籍;翻开书页的时候,随意翻动也无妨。夜晚时分,听到窗外蟋蟀的叫声更加急切,我静坐在明亮的月光下欣赏这宁静的场景。
    猛烈的狂风暴雨难以制止,甚至震裂了屋壁掀起了窗帘,让人在夜晚久久不能平静。虽然世间种种都已化为尘埃,但那一颗颗种子却都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一只趴在我床头帘边的苍蝇被扑倒,一只饥饿的老鼠啃咬着我镜上的发簪。我悠闲地坐着什么都不做,直到天色破晓。家家户户都在收获稻米堆积如山,无需担心山间的幽径或谷中的阴凉处。
    离开村子的人们提着酒壶带着美酒归来,吹来的大地上的音乐如同美妙的乐音。孩子们欢笑着迎接新郎回家,妇女们高兴地在稻草堆旁整理新嫁衣。这场雨水带来的恩惠,没有这种景象,只有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才能让人感受到造物主的深厚情感。
  1. 诗歌分析
  • 吴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现象与人间生活的和谐共存。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表达了对生活变迁和自然环境的深刻感悟。
  • 诗中通过对乌云暴雨的描述,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自然力量感,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种力量既带来了破坏也可能带来新生,正如风雨过后的田野展现出来的丰收景象。
  1. 艺术风格
  • 《五用喜雨韵三首 其一》体现了吴潜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他的诗作既有严谨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又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情感。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例如,“青灯可近聊凭案”和“窗外候虫声更急”,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政治不稳定的时代。吴潜作为一代文人,其作品中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困境,也蕴含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诗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和时代思考的重要载体。
  • 吴潜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他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见解,如“天道从来关感应”、“人闲此际换炎凉”等句子,都体现了他独特的哲学观念和人生观。

《五用喜雨韵三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