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三首 其三

秋光漠漠草青青,日落江流雁下汀。
世路风波今始半,为余遥谢草堂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塘江三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钱塘江秋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处境的深刻思考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
  •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南宋官员,诗人,秘阁修撰吴柔胜第四子,参知政事吴渊之弟。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及第,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 吴潜在政治上有着丰富的经历,曾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参知政事、左丞相等。他的仕途颇为坎坷,多次因政治斗争而被迫辞职或被排挤。在晚年,吴潜的生活状态也颇为凄凉,曾被贬谪至建昌军、潮州和循州等地。尽管遭遇重重困难,吴潜仍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1. 诗歌原文
    秋光漠漠草青青,日落江流雁下汀。
    世路风波今始半,为余遥谢草堂灵。

  2. 诗意解析

  • 秋光漠漠草青青:这句诗描绘了秋季辽阔的天空和青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秋天的赞美。
  • 世路风波今始半:诗人用“风波”比喻国家的政治局势,表示目前的社会动荡尚未结束。“今始半”意味着虽然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波折和挑战,但仍然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
  • 为余遥谢草堂灵:这里的“为余”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而“草堂”则指诗人曾经居住过的草堂寺。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回顾,以及对过去经历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吴潜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度。他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自己的心境相结合,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 含蓄蕴藉:吴潜的诗歌风格通常含蓄蕴藉,不直接表达情绪,而是通过意象和象征来传达深层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 语言优美:吴潜的诗歌语言简洁优美,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展现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

《钱塘江三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慨和时代忧虑的诗歌,也是吴潜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现。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色,也在内容上反映了诗人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