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三首 其二

扁舟东下白云乡,一水牵愁万里长。
多谢白鸥闲不去,知余机事近来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塘江三首·其二》是一首描绘杭州美景的七言绝句,由宋代诗人吴潜创作。诗中描述了在江头风雨中垂钓的情景,以及日暮时分在江边高歌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以下是对该诗歌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江头风雨弄轻寒,小艇轻蓑把钓竿。
    日暮沧浪歌渐远,延缘应自避尘冠。
    扁舟东下白云乡,一水牵愁万里长。
    多谢白鸥闲不去,知余机事近来忘。

  2. 诗意解析

  • 江头风雨弄轻寒:这句描绘了江头的微风和细雨,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寒意。
  • 小艇轻蓑把钓竿:通过“轻蓑”和“钓竿”两个细节,展现了一个渔人独自垂钓的画面,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日暮沧浪歌渐远:随着太阳西沉,渔人开始唱起了歌,歌声逐渐消失在远方。
  • 延缘应自避尘冠:这里的“延缘”可以理解为渔人的衣服或船帆随风摇曳,而“避尘冠”则可能是指在世俗世界中保持一定的距离。
  • 扁舟东下白云乡:渔人在黄昏时分乘着小船向东而下,驶向了一个叫做“白云乡”的地方。
  • 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如同一条江水将他的忧愁带往远方。
  • 多谢白鸥闲不去:诗人感谢那些自由自在的白鸥,它们似乎总是不急不躁地陪伴着他。
  • 知余机事近来忘:这句表明诗人已经渐渐忘记了世间的纷争,专注于眼前的自然和生活。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南宋时期官员、诗人。他曾担任过参知政事等职,并被封为崇国公。
  • 创作时间:这首诗作完成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年)。当时吴潜因政治原因被迫辞官,晚年又再次进入朝廷。
  • 创作目的:通过描写钱塘江的景色和渔人的活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过往仕途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将自然景观与人物行为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意象鲜明:通过对江头风雨、小艇、钓竿等具体事物的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流露在字句之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内心的宁静。
  1. 文化意义
  • 江南忆: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以杭州为背景,吴潜的作品与之相呼应,共同展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光与人文情怀。这种对江南地区的赞美和怀旧之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 自然之美: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和谐,提醒人们要珍惜大自然赋予的一切。
  1. 历史影响
  • 文学作品价值:作为宋代文人的代表作之一,《钱塘江三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历史研究资料: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为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钱塘江三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景色欣赏的诗歌,也是一首富含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