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圣朝 己未三月六日

捷书夜半甘泉去。
报天骄膏斧。
摩空铜垒,闸流瞿滟,扫清云雾。
楼兰飞馘,焉耆授首,谩夸称前古。
须知开庆,太平千载,方从今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圣朝 己未三月六日》并非吴潜所作,而是宋代另一位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作品。该词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战争氛围的佳作,通过描绘战场上的胜利景象,展现了词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名辛幼安,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他生于江西上饶,祖籍山东历城。少年时即以才学闻名,历任多个职务,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晚年退隐乡间,继续文学创作,并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

  2. 诗词原文与翻译:《贺圣朝·己未三月六日》原文如下:
    捷书夜半甘泉去,报天骄膏斧。 摩空铜垒,闸流瞿滟,扫清云雾。 楼兰飞馘,焉耆授首,谩夸称前古。

整体翻译为:“在午夜接到捷报,甘泉传来胜利的消息,报告了天朝的骄傲和武力。摩天铜壁,如同坚固的城墙,水流如闸,激荡起波浪。楼兰被斩首示众,焉耆也被征服。这些胜利只是前人曾经做到过的事情。”

  1. 词句注释
  • 捷书夜半甘泉去:指在深夜接到来自远方的捷报。甘泉通常是指古代帝王所在地,此处借指朝廷或皇帝。
  • 报天骄膏斧:描述英勇的军队像膏油一样滋润着武器,使得它们更加犀利。
  • 摩空铜垒:形容战场的壮观景象,如同摩天大楼一般高耸入云。
  • 闸流瞿滟:形容河水流动的壮丽景象,瞿滟可能是指波涛汹涌的样子。
  • 楼兰飞馘:指楼兰地区的战斗成果,割取敌人的首级。
  • 焉耆授首:也指的是战斗的胜利,将敌人首领杀死。
  1. 白话译文:在半夜时分,接到来自远方的胜利消息,这是天朝的骄傲如同膏油滋润着武器一样。战场上的景象如同摩天大楼一般高耸入云,水流如同闸门一般激荡起波浪。楼兰被斩首,焉耆被击败。这些胜利只是前人曾经做到过的事情。

  2.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三月六日,当时作者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兼知郢州,正在前线指挥作战。词中描绘了战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词人对胜利的喜悦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3. 名家点评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稼轩词,人谓其多哀乐之感,然其豪者,亦有不可一世之概。”这句话表明辛弃疾的词虽然包含了哀愁和悲伤的情感,但其中也有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1. 轶事典故:辛弃疾在词中多次提到“楼兰”、“焉耆”等地名,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场地点。例如,楼兰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而焉耆则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都是古代的军事重镇。辛弃疾在词中对这些地方的战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展现了他对历史和战争的深刻理解。

  2. 作品赏析

  • 艺术风格:辛弃疾的词风豪放洒脱,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和景象。在《贺圣朝·己未三月六日》中,他通过对战场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英雄气概和对战争的态度。
  • 主题思想: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胜利来鼓舞士气,表达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它不仅是对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战争胜利的期待和憧憬。

《贺圣朝 己未三月六日》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豪放派词作,通过描绘战场的壮阔景象,展示了词人的英雄气概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战争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