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朱时发

菱桥脊梁硬如铁,天下拄杖打不折。
倒骑佛殿出三门,南头学来北头说。
昔苗未生今作米,更判阿师三尺觜。
公但吸尽西江水,莫怕庭前簸箕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朱时发》是宋代诗人吕本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世界,而且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自号东莱先生,世称东莱先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著名的词人、道学家。吕本中在诗坛上以其江西诗派的身份著称,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其中《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都是其重要代表作。尽管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凡,但因政治原因曾一度被罢免官职,后得以复出。

  2. 诗歌原文:眼底家乡不自归,痴人争忍劫前灰。直饶古庙香炉去,也要披毛戴角来。

  3. 主题解析:这首诗的主题聚焦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故人的怀念之情。首句“眼底家乡不自归”表达了作者无法亲自回到家乡的无奈与悲哀,这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对家的深深眷恋。而“痴人争忍劫前灰”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这种无法回归家乡的痛苦感受,即使是面对死亡也无法割舍对家的记忆。第三句“直饶古庙香炉去”,暗示着尽管身处异地,依然保持对家乡的尊重和缅怀,即使环境已改变。最后一句“也要披毛戴角来”则是对前文情感的一种升华,表达了即便历经磨难、遭受挫折,仍然坚定地回归故乡的决心。

《寄朱时发》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乡土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家乡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也是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