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桥脊梁硬如铁,天下拄杖打不折。
倒骑佛殿出三门,南头学来北头说。
昔苗未生今作米,更判阿师三尺觜。
公但吸尽西江水,莫怕庭前簸箕尾。

这首诗的作者是元朝的诗人杨载,全诗共四句,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菱桥脊梁硬如铁,天下拄杖打不折。”
注释:这两句是形容朱时发像菱桥一样坚硬,无论什么力量都撼不动他。”菱桥”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座桥梁或者是一个比喻,象征着坚不可摧的意志或品质。”天下拄杖打不折”则意味着他的坚毅和坚韧如同一根坚固的柱子,无论怎样敲打都不会轻易折断,形象地描绘出朱时发的坚强和毅力。

第二句:“倒骑佛殿出三门,南头学来北头说。”
注释: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他在南方学习了知识之后回到北方去传授给他人。”倒骑佛殿”可能是形容朱时发谦虚谨慎的态度,就像倒骑在佛像上的菩萨一样,既尊重他人又不失谦逊。而”出三门”则可能是指他游历四方,广泛学习并且将所学传授给他人的过程。

第三句:“昔苗未生今作米,更判阿师三尺觜。”
注释:这句诗表达的是时间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昔苗未生今作米”可能是指曾经还是种子状态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稻米,反映了自然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也暗示了人生世事的变化。”更判阿师三尺觜”中的”阿师”可能是对某个人的称呼,”三尺觜”则可能是形容这个人的尖锐或者敏锐,可能是指他的智慧或者才华。

第四句:“公但吸尽西江水,莫怕庭前簸箕尾。”
注释: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豪情壮志,意思是说朱时发有着博大的胸怀,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能从容应对。”公但吸尽西江水”可能是指他的才智和学识已经吸收了足够的知识,就像汲取了长江的水源一样充实和丰富。而”莫怕庭前簸箕尾”则是说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害怕,因为庭前的簸箕尾巴(比喻挫折)只不过是暂时的而已。

总体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朱时发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其坚定的意志、博大的胸怀和卓越才能的赞扬。同时,诗歌中也蕴含了对人生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