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太史庙 其二

著书虽已先三史,论道如何后六经。
因雪李陵为国士,岂期武帝有宫刑。
丛生荆棘迷坟冢,旧画龙蛇照庙庭。
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司马太史庙·其二》赏析

李奎的《司马太史庙·其二》,在明代诗歌中独树一帜,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

这首诗是李奎在英宗治平元年(164)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到知同州韩城县时的所见所感。《司马太史庙·其二》不仅描绘了秋日画舸离峡、长江水啮堤的生动景象,更通过这些自然景观,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事迹的哀思。其中“画舸秋离峡,长江水齧堤”二句,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江行舟与江流相争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李奎通过对古代太史司马的纪念,表达了对于历史的尊重和对于古人的敬仰。诗中的“著书虽已先三史,论道如何后六经”反映了作者认为虽然后人著书立说可以补充历史之不足,但真正的学问和思想仍需传承与弘扬。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责任感的深刻认识。

诗中的“因雪李陵为国士,岂期武帝有宫刑”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上英雄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感慨,以及对于社会不公现象的深刻反思。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更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最后一句“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已故太史司马的深深怀念之情。这里的“奠”字,不仅指对死者的祭奠,也象征着对历史、对文化的传承。李奎通过这首诗,不仅向历史致敬,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司马太史庙·其二》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