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盱眙宿慈氏寺

行役经旬不自聊,强将登览寄春醪。
淮吞汴水长增急,城睍南峰不让高。
贾客正来喧万井,夕阳初下舣千艘。
明朝更作留连计,醉卧西窗听夜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盱眙宿慈氏寺》是宋代诗人李昭玘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昭玘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景和人生哲思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李昭玘(字成季),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乐静集》三十卷传世,其中诗四卷。
  1. 诗词原文
    行役经旬不自聊,强将登览寄春醪。
    淮吞汴水长增急,城睍南峰不让高。
    贾客正来喧万井,夕阳初下舣千艘。
    明朝更作留连计,醉卧西窗听夜涛。

  2. 作品鉴赏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旅行过程中的感受与思考。诗中“淮吞汴水长增急”描绘了淮河与汴水的交汇处,河水湍急的景象,形象生动。
  • “贾客正来喧万井”则反映了当地市场的繁华与喧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复杂情感。
  • “明朝更作留连计”暗示了诗人对未来可能的美好时光的期待和留恋。
  1. 写作背景
  • 此诗作于宋徽宗时期,此时李昭玘已年近五旬。他历经官场沉浮,曾历任多个职务,最终退隐山林。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1. 思想内涵
  • 《过盱眙宿慈氏寺》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和自然规律的深思。
  • 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的感悟,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过盱眙宿慈氏寺》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