劭农归游白龙洞

老龙昔未蜕,尝蛰此山中。
霖雨春畴足,风云夜壑空。
两崖高下倚,一径往来通。
不愿千金剂,惟祈百谷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劭农归游白龙洞》是宋代诗人李曾伯所作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农业和乡村生活的深刻思考。下面将从诗歌原文、艺术特色以及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 诗的开头“老龙昔未蜕,尝蛰此山中”,描绘了一幅老龙蛰居在山中的图景,暗示着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与古老力量。
  • “霖雨春畴足,风云夜壑空”,则通过春雨滋润和夜晚的寂静来表现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 “两崖高下倚,一径往来通”勾勒出山间的自然景象,既显示了地势的高低,又描绘了山路的通达。
  • 最后两句“不原千金剂,惟祈百谷丰”,体现了诗人对于农业丰收和百姓安宁的深切期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劭农归游白龙洞》中的“老龙”、“两崖”、“一径”等意象,都极具画面感,能够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静谧而深邃的自然世界。
  • 语言风格:全诗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哲思。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自己的情感投射,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大自然深深的敬爱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1. 历史背景
  • 《劭农归游白龙洞》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代,这是一个农业社会相对发达的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农业生产方式对诗歌有着直接的影响。
  • 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重视农业,认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1. 文化价值
  • 反映社会生活:诗歌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状况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 促进自然保护意识:在今天,这首诗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 传承传统文化:《劭农归游白龙洞》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劭农归游白龙洞》作为宋代李曾伯的杰作,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诗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