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花烛聘东风,与海棠时恨不同。
意已不求真会合,何妨一白对千红。
和水竹梅烛韵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水竹梅烛韵·其二》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和水竹梅烛韵·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以及深情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诗歌原文及翻译:《和水竹梅烛韵·其二》的原文如下:
谁将花烛聘东风,
与海棠时恨不同。
意已不求真会合,
何妨一白对千红。
- 翻译:是谁邀请了花烛来迎接东风,这与海棠时的遗憾是不同的?我已经不再追求真正完美的相遇,为何不欣赏那洁白的花朵与众多红色的花朵相伴呢?
诗歌背景: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李曾伯之手,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他对于生命、自然和美的独特看法。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主题解析: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态度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花烛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以及对自然界美的欣赏。同时,诗人通过反问的形式,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真谛的思考,提示人们不必过于执着于形式或结果,而应享受过程,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艺术手法:李曾伯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例如,“谁将花烛聘东风”中的“花烛”象征着春日的光明和美丽,而“与海棠时恨不同”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不同季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些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加深了读者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表达:李曾伯通过这首《和水竹梅烛韵·其二》,展现了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邃,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和水竹梅烛韵·其二》不仅展现了宋代诗词的艺术魅力,还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